電話(huà)18071092498

洪水影響評價(jià)

DB13/T5218-2020 河道綠化設計規范
發(fā)布日期:2023-02-06 16:57:47 信息來(lái)源:武漢市博文佳咨詢(xún)有限公司

             前  言

 

       本標準照 GB/T 1.1-2009 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由河北省水利廳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河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 長(cháng)鋒、陳平、季保群、楊鐵樹(shù)、劉修水、喬宇、劉天翼、尚青、劉欣妹、 周園園、馬東雨、高宏芳、李薇、王玥、張婷婷、 左文靜、孫金龍、及曉光、韓超、申雪嬌、韓笑、 張祖鑫。


             河道綠化設計規范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河道綠化工程的術(shù)語(yǔ)和定義、總則、河道綠化防洪排澇設計標準、水域綠化、灘地 綠化、堤身綠化、防浪林、護堤林、綠化工程監測、綠化工程的養護管理等。

本標準適用于各類(lèi)天然與人工水道的綠化新建、改建、擴建工程, 湖泊洼淀等其它涉水綠化工程 參照使用。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 適用于本文件。

GB 15618  土壤環(huán)境質(zhì)量標準

GB 50286  堤防工程設計規范

GB 50288  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標準

CJ/T 340  綠化種植土壤

SL 4  農田排水工程技術(shù)規范

 

3  術(shù)語(yǔ)和定義

 

術(shù)語(yǔ)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河道綠化 greening of river

道管理范圍內(包含水域、邊坡、灘地、陸域等區域)實(shí)施的綠化工程。 3.2

生物浮島 biological floating island

漂浮或固著(zhù)于水體上,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質(zhì),具有凈化水質(zhì)、創(chuàng )造生物棲息空間、 善景觀(guān)等功能的人工浮島。

3.3

水生植物 aquatic plants

指整個(gè)或分植物體長(cháng)期生活在水環(huán)境中的植物, 可分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等。 

3.4

沉水植物 submerged plant

全株沉沒(méi)于水面之下,扎根于水下土壤之中的水生植物, 如苦草、金魚(yú)藻等。

3.5

水植物(漂浮植物) floating plant

生于淺水中,葉片漂浮在水面的植物,如菱角、睡蓮等。

    3.6

挺水植物 emerged plant

生長(cháng)在淺水區, 莖葉大部分挺伸在水面以上的植物,如蘆葦、香蒲、水蔥等。 

3.7

濕生植物 hygrophyte

根系常在潮濕的土壤中,耐短期或季節性水淹, 但不能忍受較長(cháng)時(shí)間水分不足的陸生植物。 

3.8

中生植物 mesophyte

形態(tài)結構和適應性均介于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之間的植物。不能忍受?chē)乐馗珊祷蜷L(cháng)期水澇, 只能 在水分條件適中的環(huán)境中生長(cháng)。

4  總

 

4.1  河道綠化功能導向

河道綠化應根據河道的能及行洪排澇條件, 確定綠化范圍、布局和綠化類(lèi)型,以提升河道的生 物多樣性、減少徑流水質(zhì)污染和水土流失等生態(tài)環(huán)保功能的需求。

4.2  河道綠化總體布置

河道綠化宜實(shí)現沿河縱向綠化帶的連續性,以發(fā)揮其生物廊道功能;并考慮河道橫向的連續性, 形成從水域到陸域的完整植物群落體系。

4.3  河道綠化應遵循以下原則:

    a)  應根據水文氣象條件、水質(zhì)狀況、地質(zhì)條件、岸灘地形等立地條件,確定河道水體、邊坡和 陸域綠化種類(lèi)(品種)、植物配置方式等;對現有河道岸坡或灘地植物,盡可能保留;

    b)  應考慮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 特別是不同水生植物對水深和光照的要求,兼顧防汛和親水設施需 要,創(chuàng )造多種空間形態(tài)和豐富景觀(guān)層次;  

    c)  充分發(fā)揮河道綠化在水生態(tài)修復和吸收過(guò)濾陸源污染等方面的功能,同時(shí)應保護原有的自然 邊灘濕地, 并注意與其它公共綠地銜接;  

    d)  綠化植物選擇應以保土、固坡、耐濕能力強的鄉土植物為主, 宜提升河道綠化配置方式、提 植物種類(lèi)的多樣性,營(yíng)造有利于水生動(dòng)物、微生物健康生長(cháng)的環(huán)境;

e)  河道行洪通道內,應控制植物種植密度和類(lèi)型,不得妨礙行洪、排澇安全;

f)  對水流急、流量、水位變動(dòng)大,具有通航或引排水功能的河道, 應優(yōu)先滿(mǎn)足過(guò)流、保土、 固坡能; 一般河道綠化應突出凈化和美化功能; 城市河道綠化應注重景觀(guān)和休閑的使用功 能,農村河道綠化應兼顧水土保持;

g)  水深、風(fēng)浪較大且河較寬的河道, 可設置防浪平臺,并宜栽植一定寬度的防浪林;

h)  宜利用鄉土植物,若須引進(jìn)外來(lái)物種,應經(jīng)過(guò)詳細調研及科學(xué)論證,在對該植物生長(cháng)習性充 分了解的基礎上方能采用。

4.4  河道綠化設計應對河床糙率值的改變情況進(jìn)行分析評價(jià), 并在此基礎上復核河道的過(guò)流能力、推 求水面線(xiàn)。必要時(shí)調整種植植物種類(lèi)、種植密度以及綠化區地形塑造等河道治理工程的布置設計。

4.5  河道綠化的防火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a)  耐火性較的植物種植密集區, 不應與重要建筑物直接相鄰, 難以避免的應設置防火隔離設 

     b)  縱橫超過(guò) 1.0km 成片的植物密集種植區, 內部應布置防火隔離帶。

 

5  河道綠化防洪排澇設計標準和綠化區地形塑造

5.1  河道綠化防洪排澇設計標準

5.1.1  河道常水位以下區域、水位變動(dòng)區域的綠化一般不設防洪排澇設計標準。

5.1.2  地形相對較高的河灘地等陸域區,可按河道主槽行洪、排澇水位,或過(guò)流能力確定綠化的防洪 排澇保護標準。對闊的河灘地、洼淀區、蓄滯洪區等一般年份不上水的綠化區, 可結合河道主槽的 過(guò)流能力和灘地排水條件,確定河灘地、洼淀區、蓄滯洪區綠化的排澇標準,參見(jiàn) SL 4。

5.1.3  堤外防護林帶、洪水位以上高地區域的綠化區,排澇標準可按 2~5 年一遇農田排澇標準設計, 耐淹水深和耐淹歷時(shí)參數可按當地或鄰近類(lèi)似地區排水試驗資料,或調查資料分析確定, 具體計算 參照 SL 4、GB 50288 等。

5.2  綠化區地形塑造

5.2.1  河道綠化工程應保留河道的自然形態(tài)、宜保留或恢復濕地、沙洲、河灣、急流、淺灘、深潭, 不得任意截取直, 不得任意改變河道岸線(xiàn), 不得填堵、縮窄河道。對于未有堤防的河道, 宜維持河 道原有的自然岸線(xiàn), 保證河勢穩定和岸灘穩定。

5.2.2  應結合綠化區溝道水系、河勢、流態(tài)及其地形條件,塑造場(chǎng)地的標高、坡度與坡向。最小限度 地改變自然下墊面和挖填方,盡量做到場(chǎng)地內部土方平衡,禁止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挖填方設計。

5.2.3  栽植土應進(jìn)行取樣試驗, 具體的土壤理化性質(zhì)、土壤檢測要求等可參照 CJ/T 340 進(jìn)行。當不 符合設計要求時(shí),應采取土壤改良和置換客土等措施, 治理后的土壤應達到 GB 15618 中規定的土壤污 染風(fēng)險篩選值和管制值標準;對于無(wú)法治理的有污染的土壤, 應采取換土措施;客土不應含有對生物 有害的污染物。

5.2.4  綠化區地形坡度宜控制在 5%~20%。應結合土質(zhì)及植被情況,在坡度大于土壤自然安息角的區 域設置生態(tài)擋土墻等防護措施, 防止滑坡及水土流失。

5.2.5  微地形整理,應考慮增加雨洪蓄滯和滲透等功能, 形成良好的空間格局。


6  水域綠化


6.1  一般規定

6.1.1  水域綠化是指在河道水位變動(dòng)區以下常年有水的區域, 可利用挺水、沉水、浮水等水生植物為 主,采用人工浮島等輔助手段開(kāi)展河道綠化時(shí)不得影響行洪。

6.1.2  水域綠化應根據水質(zhì)、河床土壤養分、水文氣象、光照等條件選擇植物種類(lèi);對水流急、流量 大、有通航或引排水要求的河道應根據河道斷面、水域寬度、水位變化、灘面狀況等條件, 布置沉水、 浮水植物種植床、槽或生物浮島等, 避免植物體自由擴散。

6.1.3  綠化植物應選擇能夠抵抗冬季低溫凍害等抗逆能力強和抗病蟲(chóng)害能力強的水生植物種類(lèi),并考 其在水域綠化中所起的作用進(jìn)行選擇。

a)  對以處置污染物為主的, 應選擇根系比較發(fā)達,污水耐受能力強和凈化效果好的水生植物種 類(lèi);

b)  對以營(yíng)造河道景觀(guān)為主的,應選擇顏色豐富(包括葉、莖和果實(shí)的顏色)、植物形狀以及 高與周?chē)h(huán)境相協(xié)調的水生植物種類(lèi);

c)  對以營(yíng)造野生生物棲息地為主的,應選擇可提供隱蔽場(chǎng)所和食物供給的水生植物種類(lèi), 種植 動(dòng)物喜食的植物,如鳥(niǎo)嗜植物和蜜源植物等, 以及適宜繁殖筑巢的鄉土植物,形成近自然的 復層植被群落。

6.1.4  水域岸線(xiàn)應盡量曲折豐富,增大水陸交界面,并可適當營(yíng)造不規則形狀的小島,開(kāi)辟一些內向 型、隱蔽性較強的裸地灘涂和淺水水塘, 為鳥(niǎo)類(lèi)及小型魚(yú)類(lèi)、甲殼類(lèi)動(dòng)物提供理想棲息環(huán)境。

6.2  水域綠化設計

6.2.1  水域綠化應在整體綠化分區的基礎上分帶種植,依水深梯度或水分梯度種植沉水植物、浮水植 物、挺水物和濕生植物,常用的植物物種見(jiàn)附錄 A。

a)  分帶種植時(shí),宜混合種植多種水生植物;

b)  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植被覆蓋度宜控制在水面面積的 10%~25%;挺水植物和濕生植物植被覆 蓋度宜控制在水面面積的 40%以?xún)龋?/span>

c)  挺水植物和濕生植物宜按照隨機方式成叢種植,不宜按行間距均勻種植,沉水植物、浮水植 物可按照隨機方式撒播種植。

6.2.2  水域植物栽植應符合下列規定:

a)  栽植槽的材料、規格、防滲應符合設計要求;

b)  栽植時(shí)水深應符合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和生物學(xué)特性。

6.2.3  栽植土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

a)  綠化種植前應對土壤及水體的理化性質(zhì)進(jìn)行檢測, 栽植植物應適宜在其土壤及水體環(huán)境中生 長(cháng);

b)  栽植土有效土層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c)  栽植土禁止施肥,應根據土壤肥力、水體水質(zhì)營(yíng)養含量等確定植物種植密度和數量。

 

7  灘地綠化

 

7.1  一般規定

7.1.1  灘地綠化包括河灘地及其水位變化區(含水邊駁岸)??衫脝?、灌、草等植物開(kāi)展綠化。

7.1.2  綠化區宜維持河道原有的自然岸線(xiàn), 保證河勢穩定和岸灘穩定。

7.1.3  一般駁岸宜采用自然式緩坡設計;在水深較深且水面較小的情況下,可采用階梯式種植法和柳 條樁、杉木樁固定法加固岸線(xiàn);在受水流沖刷破壞的河岸, 可采用生態(tài)石籠、生態(tài)擋墻、生態(tài)邊坡 等措施適當加固,并加生物棲息場(chǎng)所; 若設置親水駁岸、木質(zhì)平臺及棧道應與綠化設計相協(xié)調。

7.1.4  灘地綠化應根據灘地土壤養分、水文氣象、光照等條件選擇植物種類(lèi);水位變動(dòng)區可栽植耐水 濕的草本及灌木,形成水陸交界帶的動(dòng)物棲息環(huán)境。

7.1.5  綠化植物應選擇能夠抵抗冬季低溫凍害等抗逆能力強和抗病蟲(chóng)害能力強的水生植物種類(lèi)。并考 慮其在灘地綠化中所起保土、固坡、耐濕以及吸收過(guò)濾陸源污染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7.2  灘地綠化設計

7.2.1  灘地綠化宜按照水陸交界區域的植被分層、自然演替、景觀(guān)觀(guān)賞等綠化功能作用,采用分帶種 植方式,物種間應生態(tài)位互補, 常用的植物物種見(jiàn)附錄 A。

a)  灘地寬度 B≤50m,宜種植草本植物, 可零星狀點(diǎn)植灌木;

b)  灘地寬度 50m<B≤150m,宜種植草本植物,可沿河流方向條帶式種植喬灌植物, 喬灌植物帶 幅寬度不大于灘地總寬的 20%,喬灌木樹(shù)冠應高于設計行洪水位線(xiàn);

c)  灘地寬度 B>150m,喬、灌、草可分區栽植, 采用順河流方向布置,以利于行洪和植物的通 風(fēng)透光,草本植物的帶幅寬度不小于總寬度的 60%,且喬灌木樹(shù)冠應高于設計行洪水位線(xiàn)。

7.2.2  灘地植物栽植應符合下列規定:

a)  灘地綠化區土壤防滲應符合設計要求;

b)  栽植植的生態(tài)習性和生物學(xué)特性應適應水位干濕動(dòng)態(tài)變化, 且根系發(fā)育、生命力強, 適應 當地土壤、氣候條件。

7.2.3  栽植土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

a)  綠化種植或播種前應對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進(jìn)行檢測, 嚴禁使用含有害成分的土壤;

b)  栽土層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草本植物種植土厚度不宜小于 15cm,灌木植物種植土厚度不 小于 40cm,喬木植物種植土厚度不宜小于 80cm;

c)  栽植土所含石礫中粒徑大于 3cm 的不得超過(guò) 10%,雜草等雜物不應超過(guò) 10%;

d)  栽植土一般施肥, 應根據土壤肥力、水體水質(zhì)營(yíng)養含量等確定種植密度和數量; 確需施肥 的宜采用緩釋性肥料,且嚴格控制施肥數量和受用時(shí)段,確保土肥不流失,不影響水質(zhì)安。

 8  堤身綠化

8.1  一般規定

8.1.1  堤身綠化包括堤頂、堤身迎水坡及背水坡區域,應以草本植物為主進(jìn)行綠化。

8.1.2  堤身綠化植物的根系不得影響堤身有效斷面尺寸, 確保堤身的抗滑穩定性、滲透穩定性滿(mǎn)足 GB 50286 的要求。

8.1.3  堤身迎水坡及背水坡區域綠化應以固坡能力強的草皮植物、鄉土草本植物為主,利用其植被根 系與土壤之間的附著(zhù)力以及根系之間的相互纏繞來(lái)達到固土護坡的作用。

8.1.4  白蟻危害地區的堤防、沙性土壤的堤防不宜種植木本植物。

8.2  堤身綠化設計

8.2.1  堤身區域應充分利用堤身處地形落差相對大的特點(diǎn)進(jìn)行梯度綠化,以達到植被分層的景觀(guān)觀(guān)賞 效果。

8.2.2  綠化植物應選擇能夠抵抗冬季低溫凍害等抗逆能力強和抗病蟲(chóng)害能力強的草本植物種類(lèi),植物 的根系能夠在保土、固坡等方面發(fā)揮較好作用,且物種間應生態(tài)位互補,常用的植物物種見(jiàn)附錄 A。

8.2.3  堤身植物栽植應符合下列規定:

a)  除堤身草皮防護外, 堤身植物栽植應在堤身有效斷面外進(jìn)行, 且堤身不得種植喬木;

b)  迎坡栽植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和生物學(xué)特性應適應水位干濕動(dòng)態(tài)變化;行洪流速超過(guò) 3m/s 的土 堤迎水坡面,不宜種植草皮護披;

c)  背水坡應選用適合當地土壤、氣候條件, 耐干旱、鹽堿、潮濕,根系發(fā)育、生命力強的栽植 物為宜;

d)  直立防洪墻,可選擇合適的攀緣植物或藤本植物進(jìn)行墻面垂直綠化。

8.2.4  栽植土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

a)  綠化種植或播種前應對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進(jìn)行檢測, 嚴禁使用含有害成分的土壤;

b)  堤身有效斷面外栽植土層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栽植土層的壓實(shí)度可按植物生長(cháng)要求鋪設;

c)  栽植土一不施肥,應根據土壤肥力等確定種植密度和數量;確需施肥的宜采用緩釋性肥料, 且嚴格控制施肥方式、施肥數量和受用時(shí)段, 確保土肥不流失,不影響水質(zhì)安全。

 

9  防浪林

 

9.1  一般規定

9.1.1  防浪林是種植于河道行洪主槽岸線(xiàn)與堤防之間的河灘地(又稱(chēng)臨水側護堤地) 上, 一般用于水 深、風(fēng)浪較大且河灘較寬的河道。

9.1.2  防浪林樹(shù)種以柳樹(shù)、楊樹(shù)為主,由近水岸到防洪堤分層次種植耐水濕樹(shù)種,近水岸常種植耐水 灌木。

9.1.3  防浪灌木林配置在正常水位線(xiàn)或略低地段;在正常水位與高水位之間,采取喬灌木混交型。高 水位上, 立地條件變得干燥, 應采用比較耐干旱的樹(shù)種,可在林緣配置若干行灌木, 形成緊密結構。

9.1.4  防浪林帶的種植密度、排數、株行距等應根據消浪防沖要求和不影響行洪安全的原則確定。

9.1.5  防浪林寬度應根據風(fēng)速、吹程、波浪爬高以及河道斷面等要素分析確定,種植寬度可通過(guò)水工 模型試驗確定, 無(wú)試驗資料的情況下可結合當地工程經(jīng)驗確定。

9.2  防浪林綠化設計

9.2.1  防浪林帶宜采用喬木、灌木、草本植物混交種植, 形成立體緊密型生物防浪結構。

9.2.2  防浪林苗木應選用耐淹、材質(zhì)柔軟、樹(shù)冠發(fā)育、生長(cháng)速度快的楊柳科或其他適用于當地生長(cháng)的 樹(shù)為宜, 常用的植物物種見(jiàn)附錄 A。

9.2.3  防浪林帶的寬度應根據設計洪水最大流量、岸邊或灘地單寬流量及防浪林阻水系數確定。防浪 林的消浪作用與防浪林排列方式、行株距、樹(shù)干半徑、樹(shù)冠半徑等因素有關(guān),在無(wú)試驗的條件下可優(yōu) 先選擇等邊三角形排列方式種植;防浪林的樹(shù)干半徑、樹(shù)冠半徑、寬度越大或行株距越小時(shí),消浪作 用越強。

9.2.4  防浪林栽植應符合下列規定:

a)  根據土壤、水深等立地條件選擇耐淹樹(shù)種,以喬、灌、草混交為好。當水深達 1.5m~2.0時(shí),以喬木防浪消能為主;水深在 1.5m 以下靠喬木樹(shù)干和灌木起防浪作用;

b)  護岸防林可適當密植, 灌木株行距多采用 1m×1.5m 或 2m×1.5m;喬木株行距采用 2m×3m  3m×3m;

    c)  林冠位置與汛期中高水位(或汛期警戒水位)相吻合,以獲取較好的防浪效果。

d)  防浪林修枝后應形成“矮干、多枝、大樹(shù)冠”效果,增強防浪消能作用。一般在離地面 1.5m 左右開(kāi)始選留較多的橫分枝,不讓樹(shù)干向高伸展,控制大部分樹(shù)冠層分布在中高水位之間, 整個(gè)樹(shù)高以不超過(guò)堤頂 1m~2m 為宜。

9.2.5  栽植土可參照標準 5.2.3、7.2.3、8.2.4 條執行。

 

10  護堤林

 

10.1  一般規定

10.1.1  護堤林是種植于河道防洪堤背水坡坡腳線(xiàn)以外和管理范圍以?xún)鹊年懹騾^間, 通常采用濕中生 或中生植物,常與城市綠化等建設相接, 可根據城區土地利用情況,適當調整護堤林地寬度。

10.1.2  護堤林帶綠化, 應貫徹生態(tài)優(yōu)先的理念, 合理規劃設計, 與地方文化、周邊環(huán)境和景觀(guān)相結 ,體現地域特色。

10.1.3  護堤林帶宜選擇適宜于當地土壤、氣候條件, 材質(zhì)好、生長(cháng)快、經(jīng)濟效益高的樹(shù)種。

10.2  護堤林綠化設計

10.2.1  植物種類(lèi)選擇和配置應反映河道特色,以自然式的群落為主, 兼有防護和經(jīng)濟功能;對景觀(guān) 要求較高的河道,應增加植物群落的通透性。常用的植物物種見(jiàn)附錄 A。

10.2.2  護堤林栽植應符合下列規定

a)  護堤林帶距離堤防外坡腳的距離不宜小于 5.0m,以免植物根系影響堤防;

b)  護堤林帶的植株密度,應根據護堤地范圍內的土壤、氣候條件,防風(fēng)治沙、涵養水土等環(huán)境 , 以及植物的生物學(xué)特性、生態(tài)習性等確定;

c 護堤林可優(yōu)先選栽樹(shù)干挺直的防汛用材, 護堤林寬度較大時(shí), 宜每 50m~100m 預留 5m~10m 寬與堤防垂直的防汛取土通道;

d)  宜保留和利用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植被,特別是古樹(shù)名木和體形較好的孤植樹(shù)。

10.2.3  栽植土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

a)  綠化種植或播種前應對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進(jìn)行檢測, 嚴禁使用含有害成分的土壤;

b)  栽植土層的壓實(shí)度可按植物生長(cháng)要求鋪設;

c)  栽植土肥力應根據土壤肥力、植物生長(cháng)期需要等合理確定施肥方式、施肥數量和受用時(shí)段, 止土肥流失, 不得影響河道水質(zhì)的安全。

 

11  綠化工程的監測

 

11.1  一般規定

11.1.1  應配備與河道綠化植物相適應的監測儀器設備、建立控制及運行管理系統, 有條件時(shí)可考慮 實(shí)現長(cháng)期監測植物生長(cháng)狀態(tài)和環(huán)境因子。

11.1.2  監測包括巡視檢查和自動(dòng)監測, 有條件時(shí)可建立智慧監測系統。

11.1.3  智慧監測應滿(mǎn)足實(shí)用、可靠、先進(jìn)、經(jīng)濟的原則, 滿(mǎn)足綠化工程現代化管理的需求。

11.2  河道綠化監測設計

11.2.1  綠化監測項目應滿(mǎn)足河道綠化工程的管理需要,一般可設置植被株密度、植物長(cháng)勢、病蟲(chóng)害、 土壤溫濕度、土壤鹽分、空氣溫濕度、降雨量,以及河道流量、水位、流速、水溫等。有條件時(shí)還可 設置光照、蒸騰蒸發(fā)、莖粗變化以及其它植物生長(cháng)狀態(tài)等項目。

11.2.2  巡視檢查分為日常、年度和特別巡視檢查三類(lèi),應根據工程的具體特點(diǎn),制定具體巡視的時(shí) 、部位、內容和方法。

11.2.3  規模較大或有自動(dòng)化管理需求的綠化工程宜采用智慧監測,監測系統可采用分層分布式系統, 由監測儀器、數據采集裝置、通信裝置、自動(dòng)監測計算機及附屬設備、數據采集軟件、信號及控制線(xiàn) 路、通信及電源線(xiàn)路等組成。

 

12  綠化工程的養護管理

 

12.1  一般規定

12.1.1  河道綠化養護宜按照綠化養護管理分級要求制訂和實(shí)施養護計劃, 建立管理制度, 明確養護 任。

12.1.2  河道綠化養護管理內容包括整形修剪、灌溉與排水、有害生物防治、改植補植、綠地防護、 林草收割與打撈、松土與除草等。

12.1.3  河道綠化養護應參照相關(guān)植物養護質(zhì)量標準執行。

12.2  綠化工程的養護管理設計

12.2.1  綠化工程宜以綠化面積 10km或河道長(cháng)度 50km 為一個(gè)養護管理單元,每個(gè)單元應設置一處養 護管理站(所) 。

12.2.2  每個(gè)養護管理單元應根據河道區域的氣候特點(diǎn)、地形、土質(zhì)、植物配植和技術(shù)能力配置相應 的人員、工器具、管理及倉儲房屋等設施。其配備數量及要求參見(jiàn)有關(guān)標準執行。

12.2.3  有條件的地方或綠化管理養護要求較高的區域還應設置生化實(shí)驗室。

12.2.4  養護管理站(所)宜結合河道維養驛站、防汛站(屋)、河湖長(cháng)管理等需求聯(lián)合配置, 以便 發(fā)揮人員、設備設施的最大效益。

 

  錄  A

(資料性附錄)

河道綠化常用的植物物種

 

A.1 河道綠化常用的植物物種

 

序號

文名

拉丁名

科名

類(lèi)型

生活型

種植地帶

1

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 Hu etCheng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2

垂柳

Salixbabylonica

楊柳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3

SalixmatsudanaKoidz.

楊柳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4

竹柳

salix sp.

楊柳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5

三角

AcerbuergerianumMiq.

樹(shù)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6

楓楊

Pterocaryastenoptera C. DC

胡桃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7

樹(shù)

Populus L.

楊柳科

落葉喬

中生


8

樹(shù)

Morus alba Linn. Sp.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9

Fraxinuschinensis

木犀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10

絨毛白

FraxinusvelutinaTorr

木犀科

落葉喬

中生

坡、陸域


11

金枝槐

Sophora japonica 'Golden Stem'

豆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12

中華金葉榆

Ulmuspumila'Jinye'

榆科

落葉喬

中生


13

北方欒樹(shù)

Koelreuteriaintegrifoliola

無(wú)患子

落葉喬

中生


14

女貞

Ligustrumlucidum

木犀科

灌木或喬木

濕中

坡、陸域


15

檉柳

TamarixchinensisLour.

檉柳科

灌木或小喬木

濕中

邊坡、陸域、水域


16

Salix viminalis var. viminalis

楊柳科

灌木或小喬木

濕中

坡、陸域


17

紫薇

Lagerstroemia indica L.

千屈菜科

灌木或小喬木

中生

坡、陸域


18

葉李

PrunuscerasiferaEhrhar f.

薔薇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19

穗槐

Amorphafruticosa Linn.

豆科

落葉灌

濕中

坡、陸域


20

紫荊

CercischinensisBunge

豆科

落葉灌

中生

坡、陸域


21

Hippophaerhamnoides Linn.

頹子科

落葉灌

濕中

坡、陸域


22

杞柳

Salix integra

楊柳科

濕生

邊坡


23

Salix cheilophila

楊柳科

濕中

坡、陸域


24

木槿

Hibiscus syriacus Linn.

錦葵科

濕中

坡、陸域


 


 

 

 

 

DB13/T 52182020

A.1 河道綠化常用的植物物種()

 

序號

文名

拉丁名

科名

類(lèi)型

生活型

種植地帶

25

連翹

Forsythia suspensa (Thunb.) Vahl,

木犀科

濕中

坡、陸域


26

棣棠

Kerria japonica (L.) DC.

薔薇科

濕中

坡、陸域


27

Lonicera Japonica

忍冬科

濕中

坡、陸域


28

迎春

Jasminumnudiflorum

木犀科

中生

坡、陸域


29

五葉地錦

Parthenocissusquinquefolia (L.)Planch.

葡萄科

中生

坡、陸域


30

麥冬

Ophiopogonjaponicus

百合科

濕生

水域、邊坡


31

狗牙

Cynodondactylon(Linn.)Pers.

禾本科

中生

邊坡


32

麥草

Loliumperenne L.

禾本科

中生

邊坡

喜溫涼濕潤氣候, 耐寒耐熱性均差, 

濕, 對土壤要求比較嚴格, 喜肥不耐 瘠。略能耐酸。

 

33

 

草地早熟禾

 

Poapratensis L.

 

禾本科

 

 

中生

 

邊坡

喜光耐蔭,喜溫暖濕潤,耐寒能力強, 較差, 在排水良好、質(zhì)地疏松而含 質(zhì)豐富的土壤, 在含石灰質(zhì)的土壤

上生長(cháng)更為旺盛。

34

羊茅

FestucaelataKeng ex E. Alexeev

禾本科

中生

邊坡


35

班葉

MiscanthussinensisAndress 'Zebrinus'

禾本科

中生

邊坡


36

花葉芒

Miscanthussinensis 'Variegatus'

禾本科

中生

邊坡

喜光,耐半陰、耐寒、耐旱、也耐澇,

全日至輕度隱蔽條件下生長(cháng)良好, 適 性強,不擇土壤。

37

細葉芒

Miscanthussinensis cv.

禾本科

中生

邊坡


38

Cortaderiaselloana

禾本科

濕中

水域、邊坡


39

玉帶草

Phalarisarundinacea var. picta

禾本科

濕中

水域、邊坡


40

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L.

豆科

中生

、邊坡


41

狼尾

Pennisetumalopecuroides (L.) Spreng

禾本科

中生

邊坡

宜選擇肥沃、稍濕潤的砂地栽培

42

Iris ensataThunb.

鳶尾科

中生

邊坡


43

燈心

Juncuseffusus

心草科

濕中

水域、邊坡


44

石菖蒲

Acorustatarinowii

天南星科

濕中

水域、邊坡


45

金葉石菖蒲

Acorusgramineus ' Ogan'

天南星科

濕中

水域、邊坡


46

花葉菖蒲

Acorusgramineus

天南星科

濕中

水域、邊坡


47

月蘭

Orychophragmusviolaceus

十字花科

中生

、邊坡


48

三葉

Trifoliumrepens L.

豆科

中生

、邊坡


49

紅蓼

Polygonumorientale Linn.

蓼科

濕生

坡、水域


 


 

 

 

 

DB13/T 52182020

A.1 河道綠化常用的植物物種()

 

序號

文名

拉丁名

科名

類(lèi)型

生活型

種植地帶

50

Polygonumhydropiper

蓼科

濕生

坡、水域


51

荷花

Nelumbo SP.

蓮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52

Phragmitesaustralis (Cav.) Trin. ex Steud

禾本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53

矮蒲葦

Cortaderiaselloana'Pumila

禾本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54

黃菖

Irispseudacorus L.

鳶尾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55

菖蒲

Acoruscalamus L.

天南星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56

Zizanialatifolia (Griseb.) Stapf

禾本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57

千屈

Lythrumsalicaria L.

千屈菜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58

ScirpusvalidusVahl

草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59

花鳶尾

Iriswilsonii C. H. Wright

鳶尾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60

魚(yú)草

Pontederiacordata L.

花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61

久花

MonochoriakorsakowiiRegel&Maack

花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62

香蒲

Typhaminima Funck

香蒲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63

方香蒲

TyphaorientalisPresl

香蒲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64

葉香蒲

Typhaangustifolia

香蒲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65

葉香蒲

Typhalatifolia Linn.

香蒲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66

Alismaplantago-aquatica Linn.

澤瀉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67

Sium suave

傘形

水生植

挺水

邊坡、水域


68

澤苔草

Caldesiaparnassifolia (Bassi ex Linn.) Parl.

澤瀉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69

Sagittariasagittifolia L.

澤瀉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70

ScirpustriqueterL.

草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71

石龍芮

Ranunculus sceleratus L.

毛莨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72

Nymphaea L.

蓮科

水生植


73

TrapellasinensisOliv.

胡麻科

水生植


74

實(shí)

Euryale feroxSalisb. exKonig et Sims

蓮科

水生植


75

蓬草

Nupharpumilum (Hoffm.) DC.

蓮科

水生植


76

荇菜

Nymphoidespeltatum(Gmel.)O.Kuntze

龍膽科

水生植


77

Hydrocharisdubia (Bl.)Backer

鱉科

水生植


78

槐葉萍

Salvinianatans(L.)All.

槐葉蘋(píng)科

水生植


79

菱角

TrapabispinosaRoxb.

菱科

水生植


80

兩棲蓼

Polygonumamphibium L.

蓼科

水生植


81

Potamogetoncrispus L.

子菜科

水生植

沉水


 


 

 

 

 

DB13/T 52182020

A.1 河道綠化常用的植物物種()

 

序號

文名

拉丁名

科名

類(lèi)型

生活型

種植地帶

82

金魚(yú)藻

Ceratophyllumdemersum L.

金魚(yú)藻

水生植

沉水


83

狐尾藻

Myriophyllumverticillatum L.

小二仙草科

水生植

沉水


84

黑藻

Hydrillaverticillata

鱉科

水生植

沉水


85

苦草

Vallisnerianatans (Lour.) Hara

鱉科

水生植

沉水


86

子菜

Potamogetondistinctus A. Benn.

子菜科

水生植

沉水


87

竹葉眼子菜

PotamogetonMalaianusMiq.

子菜科

水生植

沉水


88

光葉眼子菜

Potamogetonlucens L.

子菜科

水生植

沉水


89

齒眼子菜

Potamogetonmaackianus A. Bennett

子菜科

水生植

沉水


90

齒眼子菜

Potamogetonpectinatus L.

子菜科

水生植

沉水


91

線(xiàn)葉眼子菜

Potamogetonpusillus L.

子菜科

水生植

沉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言 IV

1  范圍 1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1

3  術(shù)語(yǔ)和定義 1

4  總則 2

4.1  河道綠化功能導向 2

4.2  河道綠化總體布置 2

5  河道綠化防洪排澇設計標準和綠化區地形塑造 2

5.1  河道綠化防洪排澇設計標準 2

5.2  化區地形塑造 3

6  水域綠化 3

6.1  一般規定 3

6.2  水域綠化設計 4

7  灘地綠化 4

7.1  一般規定 4

7.2  灘地綠化設計 4

8  堤身綠化 5

8.1  一般規定 5

8.2  堤身綠化設計 5

9  防浪林 5

9.1  一般規定 5

9.2  防浪林綠化設計 6

10  護堤林 6

10.1  一般規定 6

10.2  護堤林綠化設計 6

11  綠化工程的監測 7

11.1  一般規定 7

11.2  河道綠化監測設計 7

12  綠化工程的養護管理 7

12.1  一般規定 7

12.2  綠化工程的養護管理設計 8

附錄 A(資料性附錄)   河道綠化常用的植物物種 9


 

 

 

 

DB13/T 52182020

 

 

 

  言

 

 

本標準照 GB/T 1.1-2009 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由河北省水利廳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河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 長(cháng)鋒、陳平、季保群、楊鐵樹(shù)、劉修水、喬宇、劉天翼、尚青、劉欣妹、 周園園、馬東雨、高宏芳、李薇、王玥、張婷婷、 左文靜、孫金龍、及曉光、韓超、申雪嬌、韓笑、 張祖鑫。


 

 

 

 

DB13/T 52182020

 

 

 

道綠化設計規范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河道綠化工程的術(shù)語(yǔ)和定義、總則、河道綠化防洪排澇設計標準、水域綠化、灘地 綠化、堤身綠化、防浪林、護堤林、綠化工程監測、綠化工程的養護管理等。

本標準適用于各類(lèi)天然與人工水道的綠化新建、改建、擴建工程, 湖泊洼淀等其它涉水綠化工程 參照使用。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 適用于本文件。

GB 15618  土壤環(huán)境質(zhì)量標準

GB 50286  堤防工程設計規范

GB 50288  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標準

CJ/T 340  綠化種植土壤

SL 4  農田排水工程技術(shù)規范

 

3  術(shù)語(yǔ)和定義

 

術(shù)語(yǔ)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河道綠化 greening of river

道管理范圍內(包含水域、邊坡、灘地、陸域等區域)實(shí)施的綠化工程。 3.2

生物浮島 biological floating island

漂浮或固著(zhù)于水體上,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質(zhì),具有凈化水質(zhì)、創(chuàng )造生物棲息空間、 善景觀(guān)等功能的人工浮島。

3.3

水生植物 aquatic plants

指整個(gè)或分植物體長(cháng)期生活在水環(huán)境中的植物, 可分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等。 3.4

沉水植物 submerged plant

全株沉沒(méi)于水面之下,扎根于水下土壤之中的水生植物, 如苦草、金魚(yú)藻等。 3.5

水植物(漂浮植物) floating plant

生于淺水中,葉片漂浮在水面的植物,如菱角、睡蓮等。

3.6

挺水植物 emerged plant


 

 

 

 

DB13/T 52182020

生長(cháng)在淺水區, 莖葉大部分挺伸在水面以上的植物,如蘆葦、香蒲、水蔥等。 3.7

濕生植物 hygrophyte

根系常在潮濕的土壤中,耐短期或季節性水淹, 但不能忍受較長(cháng)時(shí)間水分不足的陸生植物。 3.8

中生植物 mesophyte

形態(tài)結構和適應性均介于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之間的植物。不能忍受?chē)乐馗珊祷蜷L(cháng)期水澇, 只能 在水分條件適中的環(huán)境中生長(cháng)。

4  總

 

4.1  河道綠化功能導向

河道綠化應根據河道的能及行洪排澇條件, 確定綠化范圍、布局和綠化類(lèi)型,以提升河道的生 物多樣性、減少徑流水質(zhì)污染和水土流失等生態(tài)環(huán)保功能的需求。

4.2  河道綠化總體布置

河道綠化宜實(shí)現沿河縱向綠化帶的連續性,以發(fā)揮其生物廊道功能;并考慮河道橫向的連續性, 形成從水域到陸域的完整植物群落體系。

4.3  河道綠化應遵循以下原則:

a)  應根據水文氣象條件、水質(zhì)狀況、地質(zhì)條件、岸灘地形等立地條件,確定河道水體、邊坡和 陸域綠化種類(lèi)(品種)、植物配置方式等;對現有河道岸坡或灘地植物,盡可能保留;

b)  應考慮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 特別是不同水生植物對水深和光照的要求,兼顧防汛和親水設施需 要,創(chuàng )造多種空間形態(tài)和豐富景觀(guān)層次;

c)  充分發(fā)揮河道綠化在水生態(tài)修復和吸收過(guò)濾陸源污染等方面的功能,同時(shí)應保護原有的自然 邊灘濕地, 并注意與其它公共綠地銜接;

d)  綠化植物選擇應以保土、固坡、耐濕能力強的鄉土植物為主, 宜提升河道綠化配置方式、提 植物種類(lèi)的多樣性,營(yíng)造有利于水生動(dòng)物、微生物健康生長(cháng)的環(huán)境;

e)  河道行洪通道內,應控制植物種植密度和類(lèi)型,不得妨礙行洪、排澇安全;

f)  對水流急、流量、水位變動(dòng)大,具有通航或引排水功能的河道, 應優(yōu)先滿(mǎn)足過(guò)流、保土、 固坡能; 一般河道綠化應突出凈化和美化功能; 城市河道綠化應注重景觀(guān)和休閑的使用功 能,農村河道綠化應兼顧水土保持;

g)  水深、風(fēng)浪較大且河較寬的河道, 可設置防浪平臺,并宜栽植一定寬度的防浪林;

h)  宜利用鄉土植物,若須引進(jìn)外來(lái)物種,應經(jīng)過(guò)詳細調研及科學(xué)論證,在對該植物生長(cháng)習性充 分了解的基礎上方能采用。

4.4  河道綠化設計應對河床糙率值的改變情況進(jìn)行分析評價(jià), 并在此基礎上復核河道的過(guò)流能力、推 求水面線(xiàn)。必要時(shí)調整種植植物種類(lèi)、種植密度以及綠化區地形塑造等河道治理工程的布置設計。

4.5  河道綠化的防火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a)  耐火性較的植物種植密集區, 不應與重要建筑物直接相鄰, 難以避免的應設置防火隔離設 ;

b)  縱橫超過(guò) 1.0km 成片的植物密集種植區, 內部應布置防火隔離帶。

 

5  河道綠化防洪排澇設計標準和綠化區地形塑造


 

 

 

 

DB13/T 52182020

5.1  河道綠化防洪排澇設計標準

5.1.1  河道常水位以下區域、水位變動(dòng)區域的綠化一般不設防洪排澇設計標準。

5.1.2  地形相對較高的河灘地等陸域區,可按河道主槽行洪、排澇水位,或過(guò)流能力確定綠化的防洪 排澇保護標準。對闊的河灘地、洼淀區、蓄滯洪區等一般年份不上水的綠化區, 可結合河道主槽的 過(guò)流能力和灘地排水條件,確定河灘地、洼淀區、蓄滯洪區綠化的排澇標準,參見(jiàn) SL 4。

5.1.3  堤外防護林帶、洪水位以上高地區域的綠化區,排澇標準可按 2~5 年一遇農田排澇標準設計, 耐淹水深和耐淹歷時(shí)參數可按當地或鄰近類(lèi)似地區排水試驗資料,或調查資料分析確定, 具體計算 參照 SL 4、GB 50288 等。

5.2  綠化區地形塑造

5.2.1  河道綠化工程應保留河道的自然形態(tài)、宜保留或恢復濕地、沙洲、河灣、急流、淺灘、深潭, 不得任意截取直, 不得任意改變河道岸線(xiàn), 不得填堵、縮窄河道。對于未有堤防的河道, 宜維持河 道原有的自然岸線(xiàn), 保證河勢穩定和岸灘穩定。

5.2.2  應結合綠化區溝道水系、河勢、流態(tài)及其地形條件,塑造場(chǎng)地的標高、坡度與坡向。最小限度 地改變自然下墊面和挖填方,盡量做到場(chǎng)地內部土方平衡,禁止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挖填方設計。

5.2.3  栽植土應進(jìn)行取樣試驗, 具體的土壤理化性質(zhì)、土壤檢測要求等可參照 CJ/T 340 進(jìn)行。當不 符合設計要求時(shí),應采取土壤改良和置換客土等措施, 治理后的土壤應達到 GB 15618 中規定的土壤污 染風(fēng)險篩選值和管制值標準;對于無(wú)法治理的有污染的土壤, 應采取換土措施;客土不應含有對生物 有害的污染物。

5.2.4  綠化區地形坡度宜控制在 5%~20%。應結合土質(zhì)及植被情況,在坡度大于土壤自然安息角的區 域設置生態(tài)擋土墻等防護措施, 防止滑坡及水土流失。

5.2.5  微地形整理,應考慮增加雨洪蓄滯和滲透等功能, 形成良好的空間格局。

 

6  水域綠化

 

6.1  一般規定

6.1.1  水域綠化是指在河道水位變動(dòng)區以下常年有水的區域, 可利用挺水、沉水、浮水等水生植物為 主,采用人工浮島等輔助手段開(kāi)展河道綠化時(shí)不得影響行洪。

6.1.2  水域綠化應根據水質(zhì)、河床土壤養分、水文氣象、光照等條件選擇植物種類(lèi);對水流急、流量 大、有通航或引排水要求的河道應根據河道斷面、水域寬度、水位變化、灘面狀況等條件, 布置沉水、 浮水植物種植床、槽或生物浮島等, 避免植物體自由擴散。

6.1.3  綠化植物應選擇能夠抵抗冬季低溫凍害等抗逆能力強和抗病蟲(chóng)害能力強的水生植物種類(lèi),并考 其在水域綠化中所起的作用進(jìn)行選擇。

a)  對以處置污染物為主的, 應選擇根系比較發(fā)達,污水耐受能力強和凈化效果好的水生植物種 類(lèi);

b)  對以營(yíng)造河道景觀(guān)為主的,應選擇顏色豐富(包括葉、莖和果實(shí)的顏色)、植物形狀以及 高與周?chē)h(huán)境相協(xié)調的水生植物種類(lèi);

c)  對以營(yíng)造野生生物棲息地為主的,應選擇可提供隱蔽場(chǎng)所和食物供給的水生植物種類(lèi), 種植 動(dòng)物喜食的植物,如鳥(niǎo)嗜植物和蜜源植物等, 以及適宜繁殖筑巢的鄉土植物,形成近自然的 復層植被群落。

6.1.4  水域岸線(xiàn)應盡量曲折豐富,增大水陸交界面,并可適當營(yíng)造不規則形狀的小島,開(kāi)辟一些內向 型、隱蔽性較強的裸地灘涂和淺水水塘, 為鳥(niǎo)類(lèi)及小型魚(yú)類(lèi)、甲殼類(lèi)動(dòng)物提供理想棲息環(huán)境。


 

 

 

 

DB13/T 52182020

6.2  水域綠化設計

6.2.1  水域綠化應在整體綠化分區的基礎上分帶種植,依水深梯度或水分梯度種植沉水植物、浮水植 物、挺水物和濕生植物,常用的植物物種見(jiàn)附錄 A。

a)  分帶種植時(shí),宜混合種植多種水生植物;

b)  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植被覆蓋度宜控制在水面面積的 10%~25%;挺水植物和濕生植物植被覆 蓋度宜控制在水面面積的 40%以?xún)龋?/span>

c)  挺水植物和濕生植物宜按照隨機方式成叢種植,不宜按行間距均勻種植,沉水植物、浮水植 物可按照隨機方式撒播種植。

6.2.2  水域植物栽植應符合下列規定:

a)  栽植槽的材料、規格、防滲應符合設計要求;

b)  栽植時(shí)水深應符合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和生物學(xué)特性。

6.2.3  栽植土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

a)  綠化種植前應對土壤及水體的理化性質(zhì)進(jìn)行檢測, 栽植植物應適宜在其土壤及水體環(huán)境中生 長(cháng);

b)  栽植土有效土層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c)  栽植土禁止施肥,應根據土壤肥力、水體水質(zhì)營(yíng)養含量等確定植物種植密度和數量。

 

7  灘地綠化

 

7.1  一般規定

7.1.1  灘地綠化包括河灘地及其水位變化區(含水邊駁岸)??衫脝?、灌、草等植物開(kāi)展綠化。

7.1.2  綠化區宜維持河道原有的自然岸線(xiàn), 保證河勢穩定和岸灘穩定。

7.1.3  一般駁岸宜采用自然式緩坡設計;在水深較深且水面較小的情況下,可采用階梯式種植法和柳 條樁、杉木樁固定法加固岸線(xiàn);在受水流沖刷破壞的河岸, 可采用生態(tài)石籠、生態(tài)擋墻、生態(tài)邊坡 等措施適當加固,并加生物棲息場(chǎng)所; 若設置親水駁岸、木質(zhì)平臺及棧道應與綠化設計相協(xié)調。

7.1.4  灘地綠化應根據灘地土壤養分、水文氣象、光照等條件選擇植物種類(lèi);水位變動(dòng)區可栽植耐水 濕的草本及灌木,形成水陸交界帶的動(dòng)物棲息環(huán)境。

7.1.5  綠化植物應選擇能夠抵抗冬季低溫凍害等抗逆能力強和抗病蟲(chóng)害能力強的水生植物種類(lèi)。并考 慮其在灘地綠化中所起保土、固坡、耐濕以及吸收過(guò)濾陸源污染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7.2  灘地綠化設計

7.2.1  灘地綠化宜按照水陸交界區域的植被分層、自然演替、景觀(guān)觀(guān)賞等綠化功能作用,采用分帶種 植方式,物種間應生態(tài)位互補, 常用的植物物種見(jiàn)附錄 A。

a)  灘地寬度 B≤50m,宜種植草本植物, 可零星狀點(diǎn)植灌木;

b)  灘地寬度 50m<B≤150m,宜種植草本植物,可沿河流方向條帶式種植喬灌植物, 喬灌植物帶 幅寬度不大于灘地總寬的 20%,喬灌木樹(shù)冠應高于設計行洪水位線(xiàn);

c)  灘地寬度 B>150m,喬、灌、草可分區栽植, 采用順河流方向布置,以利于行洪和植物的通 風(fēng)透光,草本植物的帶幅寬度不小于總寬度的 60%,且喬灌木樹(shù)冠應高于設計行洪水位線(xiàn)。

7.2.2  灘地植物栽植應符合下列規定:

a)  灘地綠化區土壤防滲應符合設計要求;


 

 

 

 

DB13/T 52182020

b)  栽植植的生態(tài)習性和生物學(xué)特性應適應水位干濕動(dòng)態(tài)變化, 且根系發(fā)育、生命力強, 適應 當地土壤、氣候條件。

7.2.3  栽植土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

a)  綠化種植或播種前應對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進(jìn)行檢測, 嚴禁使用含有害成分的土壤;

b)  栽土層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草本植物種植土厚度不宜小于 15cm,灌木植物種植土厚度不 小于 40cm,喬木植物種植土厚度不宜小于 80cm;

c)  栽植土所含石礫中粒徑大于 3cm 的不得超過(guò) 10%,雜草等雜物不應超過(guò) 10%;

d)  栽植土一般施肥, 應根據土壤肥力、水體水質(zhì)營(yíng)養含量等確定種植密度和數量; 確需施肥 的宜采用緩釋性肥料,且嚴格控制施肥數量和受用時(shí)段,確保土肥不流失,不影響水質(zhì)安。

 

8  堤身綠化

 

8.1  一般規定

8.1.1  堤身綠化包括堤頂、堤身迎水坡及背水坡區域,應以草本植物為主進(jìn)行綠化。

8.1.2  堤身綠化植物的根系不得影響堤身有效斷面尺寸, 確保堤身的抗滑穩定性、滲透穩定性滿(mǎn)足 GB 50286 的要求。

8.1.3  堤身迎水坡及背水坡區域綠化應以固坡能力強的草皮植物、鄉土草本植物為主,利用其植被根 系與土壤之間的附著(zhù)力以及根系之間的相互纏繞來(lái)達到固土護坡的作用。

8.1.4  白蟻危害地區的堤防、沙性土壤的堤防不宜種植木本植物。

8.2  堤身綠化設計

8.2.1  堤身區域應充分利用堤身處地形落差相對大的特點(diǎn)進(jìn)行梯度綠化,以達到植被分層的景觀(guān)觀(guān)賞 效果。

8.2.2  綠化植物應選擇能夠抵抗冬季低溫凍害等抗逆能力強和抗病蟲(chóng)害能力強的草本植物種類(lèi),植物 的根系能夠在保土、固坡等方面發(fā)揮較好作用,且物種間應生態(tài)位互補,常用的植物物種見(jiàn)附錄 A。

8.2.3  堤身植物栽植應符合下列規定:

a)  除堤身草皮防護外, 堤身植物栽植應在堤身有效斷面外進(jìn)行, 且堤身不得種植喬木;

b)  迎坡栽植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和生物學(xué)特性應適應水位干濕動(dòng)態(tài)變化;行洪流速超過(guò) 3m/s 的土 堤迎水坡面,不宜種植草皮護披;

c)  背水坡應選用適合當地土壤、氣候條件, 耐干旱、鹽堿、潮濕,根系發(fā)育、生命力強的栽植 物為宜;

d)  直立防洪墻,可選擇合適的攀緣植物或藤本植物進(jìn)行墻面垂直綠化。

8.2.4  栽植土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

a)  綠化種植或播種前應對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進(jìn)行檢測, 嚴禁使用含有害成分的土壤;

b)  堤身有效斷面外栽植土層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栽植土層的壓實(shí)度可按植物生長(cháng)要求鋪設;

c)  栽植土一不施肥,應根據土壤肥力等確定種植密度和數量;確需施肥的宜采用緩釋性肥料, 且嚴格控制施肥方式、施肥數量和受用時(shí)段, 確保土肥不流失,不影響水質(zhì)安全。

 

9  防浪林

 

9.1  一般規定


 

 

 

 

DB13/T 52182020

9.1.1  防浪林是種植于河道行洪主槽岸線(xiàn)與堤防之間的河灘地(又稱(chēng)臨水側護堤地) 上, 一般用于水 深、風(fēng)浪較大且河灘較寬的河道。

9.1.2  防浪林樹(shù)種以柳樹(shù)、楊樹(shù)為主,由近水岸到防洪堤分層次種植耐水濕樹(shù)種,近水岸常種植耐水 灌木。

9.1.3  防浪灌木林配置在正常水位線(xiàn)或略低地段;在正常水位與高水位之間,采取喬灌木混交型。高 水位上, 立地條件變得干燥, 應采用比較耐干旱的樹(shù)種,可在林緣配置若干行灌木, 形成緊密結構。

9.1.4  防浪林帶的種植密度、排數、株行距等應根據消浪防沖要求和不影響行洪安全的原則確定。

9.1.5  防浪林寬度應根據風(fēng)速、吹程、波浪爬高以及河道斷面等要素分析確定,種植寬度可通過(guò)水工 模型試驗確定, 無(wú)試驗資料的情況下可結合當地工程經(jīng)驗確定。

9.2  防浪林綠化設計

9.2.1  防浪林帶宜采用喬木、灌木、草本植物混交種植, 形成立體緊密型生物防浪結構。

9.2.2  防浪林苗木應選用耐淹、材質(zhì)柔軟、樹(shù)冠發(fā)育、生長(cháng)速度快的楊柳科或其他適用于當地生長(cháng)的 樹(shù)為宜, 常用的植物物種見(jiàn)附錄 A。

9.2.3  防浪林帶的寬度應根據設計洪水最大流量、岸邊或灘地單寬流量及防浪林阻水系數確定。防浪 林的消浪作用與防浪林排列方式、行株距、樹(shù)干半徑、樹(shù)冠半徑等因素有關(guān),在無(wú)試驗的條件下可優(yōu) 先選擇等邊三角形排列方式種植;防浪林的樹(shù)干半徑、樹(shù)冠半徑、寬度越大或行株距越小時(shí),消浪作 用越強。

9.2.4  防浪林栽植應符合下列規定:

a)  根據土壤、水深等立地條件選擇耐淹樹(shù)種,以喬、灌、草混交為好。當水深達 1.5m~2.0時(shí),以喬木防浪消能為主;水深在 1.5m 以下靠喬木樹(shù)干和灌木起防浪作用;

b)  護岸防林可適當密植, 灌木株行距多采用 1m×1.5m 或 2m×1.5m;喬木株行距采用 2m×3m  3m×3m;

c)  林冠位置與汛期中高水位(或汛期警戒水位)相吻合,以獲取較好的防浪效果。

d)  防浪林修枝后應形成“矮干、多枝、大樹(shù)冠”效果,增強防浪消能作用。一般在離地面 1.5m 左右開(kāi)始選留較多的橫分枝,不讓樹(shù)干向高伸展,控制大部分樹(shù)冠層分布在中高水位之間, 整個(gè)樹(shù)高以不超過(guò)堤頂 1m~2m 為宜。

9.2.5  栽植土可參照標準 5.2.3、7.2.3、8.2.4 條執行。

 

10  護堤林

 

10.1  一般規定

10.1.1  護堤林是種植于河道防洪堤背水坡坡腳線(xiàn)以外和管理范圍以?xún)鹊年懹騾^間, 通常采用濕中生 或中生植物,常與城市綠化等建設相接, 可根據城區土地利用情況,適當調整護堤林地寬度。

10.1.2  護堤林帶綠化, 應貫徹生態(tài)優(yōu)先的理念, 合理規劃設計, 與地方文化、周邊環(huán)境和景觀(guān)相結 ,體現地域特色。

10.1.3  護堤林帶宜選擇適宜于當地土壤、氣候條件, 材質(zhì)好、生長(cháng)快、經(jīng)濟效益高的樹(shù)種。

10.2  護堤林綠化設計

10.2.1  植物種類(lèi)選擇和配置應反映河道特色,以自然式的群落為主, 兼有防護和經(jīng)濟功能;對景觀(guān) 要求較高的河道,應增加植物群落的通透性。常用的植物物種見(jiàn)附錄 A。

10.2.2  護堤林栽植應符合下列規定


 

 

 

 

DB13/T 52182020

a)  護堤林帶距離堤防外坡腳的距離不宜小于 5.0m,以免植物根系影響堤防;

b)  護堤林帶的植株密度,應根據護堤地范圍內的土壤、氣候條件,防風(fēng)治沙、涵養水土等環(huán)境 , 以及植物的生物學(xué)特性、生態(tài)習性等確定;

c 護堤林可優(yōu)先選栽樹(shù)干挺直的防汛用材, 護堤林寬度較大時(shí), 宜每 50m~100m 預留 5m~10m 寬與堤防垂直的防汛取土通道;

d)  宜保留和利用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植被,特別是古樹(shù)名木和體形較好的孤植樹(shù)。

10.2.3  栽植土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

a)  綠化種植或播種前應對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進(jìn)行檢測, 嚴禁使用含有害成分的土壤;

b)  栽植土層的壓實(shí)度可按植物生長(cháng)要求鋪設;

c)  栽植土肥力應根據土壤肥力、植物生長(cháng)期需要等合理確定施肥方式、施肥數量和受用時(shí)段, 止土肥流失, 不得影響河道水質(zhì)的安全。

 

11  綠化工程的監測

 

11.1  一般規定

11.1.1  應配備與河道綠化植物相適應的監測儀器設備、建立控制及運行管理系統, 有條件時(shí)可考慮 實(shí)現長(cháng)期監測植物生長(cháng)狀態(tài)和環(huán)境因子。

11.1.2  監測包括巡視檢查和自動(dòng)監測, 有條件時(shí)可建立智慧監測系統。

11.1.3  智慧監測應滿(mǎn)足實(shí)用、可靠、先進(jìn)、經(jīng)濟的原則, 滿(mǎn)足綠化工程現代化管理的需求。

11.2  河道綠化監測設計

11.2.1  綠化監測項目應滿(mǎn)足河道綠化工程的管理需要,一般可設置植被株密度、植物長(cháng)勢、病蟲(chóng)害、 土壤溫濕度、土壤鹽分、空氣溫濕度、降雨量,以及河道流量、水位、流速、水溫等。有條件時(shí)還可 設置光照、蒸騰蒸發(fā)、莖粗變化以及其它植物生長(cháng)狀態(tài)等項目。

11.2.2  巡視檢查分為日常、年度和特別巡視檢查三類(lèi),應根據工程的具體特點(diǎn),制定具體巡視的時(shí) 、部位、內容和方法。

11.2.3  規模較大或有自動(dòng)化管理需求的綠化工程宜采用智慧監測,監測系統可采用分層分布式系統, 由監測儀器、數據采集裝置、通信裝置、自動(dòng)監測計算機及附屬設備、數據采集軟件、信號及控制線(xiàn) 路、通信及電源線(xiàn)路等組成。

 

12  綠化工程的養護管理

 

12.1  一般規定

12.1.1  河道綠化養護宜按照綠化養護管理分級要求制訂和實(shí)施養護計劃, 建立管理制度, 明確養護 任。

12.1.2  河道綠化養護管理內容包括整形修剪、灌溉與排水、有害生物防治、改植補植、綠地防護、 林草收割與打撈、松土與除草等。

12.1.3  河道綠化養護應參照相關(guān)植物養護質(zhì)量標準執行。

12.2  綠化工程的養護管理設計

12.2.1  綠化工程宜以綠化面積 10km或河道長(cháng)度 50km 為一個(gè)養護管理單元,每個(gè)單元應設置一處養 護管理站(所) 。


 

 

 

 

DB13/T 52182020

12.2.2  每個(gè)養護管理單元應根據河道區域的氣候特點(diǎn)、地形、土質(zhì)、植物配植和技術(shù)能力配置相應 的人員、工器具、管理及倉儲房屋等設施。其配備數量及要求參見(jiàn)有關(guān)標準執行。

12.2.3  有條件的地方或綠化管理養護要求較高的區域還應設置生化實(shí)驗室。

12.2.4  養護管理站(所)宜結合河道維養驛站、防汛站(屋)、河湖長(cháng)管理等需求聯(lián)合配置, 以便 發(fā)揮人員、設備設施的最大效益。


 

 

 

 

DB13/T 52182020

 

 

  錄  A

(資料性附錄)

河道綠化常用的植物物種

 

A.1 河道綠化常用的植物物種

 

序號

文名

拉丁名

科名

類(lèi)型

生活型

種植地帶

1

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 Hu etCheng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2

垂柳

Salixbabylonica

楊柳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3

SalixmatsudanaKoidz.

楊柳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4

竹柳

salix sp.

楊柳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5

三角

AcerbuergerianumMiq.

樹(shù)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6

楓楊

Pterocaryastenoptera C. DC

胡桃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7

樹(shù)

Populus L.

楊柳科

落葉喬

中生


8

樹(shù)

Morus alba Linn. Sp.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9

Fraxinuschinensis

木犀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10

絨毛白

FraxinusvelutinaTorr

木犀科

落葉喬

中生

坡、陸域


11

金枝槐

Sophora japonica 'Golden Stem'

豆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12

中華金葉榆

Ulmuspumila'Jinye'

榆科

落葉喬

中生


13

北方欒樹(shù)

Koelreuteriaintegrifoliola

無(wú)患子

落葉喬

中生


14

女貞

Ligustrumlucidum

木犀科

灌木或喬木

濕中

坡、陸域


15

檉柳

TamarixchinensisLour.

檉柳科

灌木或小喬木

濕中

邊坡、陸域、水域


16

Salix viminalis var. viminalis

楊柳科

灌木或小喬木

濕中

坡、陸域


17

紫薇

Lagerstroemia indica L.

千屈菜科

灌木或小喬木

中生

坡、陸域


18

葉李

PrunuscerasiferaEhrhar f.

薔薇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19

穗槐

Amorphafruticosa Linn.

豆科

落葉灌

濕中

坡、陸域


20

紫荊

CercischinensisBunge

豆科

落葉灌

中生

坡、陸域


21

Hippophaerhamnoides Linn.

頹子科

落葉灌

濕中

坡、陸域


22

杞柳

Salix integra

楊柳科

濕生

邊坡


23

Salix cheilophila

楊柳科

濕中

坡、陸域


24

木槿

Hibiscus syriacus Linn.

錦葵科

濕中

坡、陸域


 


 

 

 

 

DB13/T 52182020

A.1 河道綠化常用的植物物種()

 

序號

文名

拉丁名

科名

類(lèi)型

生活型

種植地帶

25

連翹

Forsythia suspensa (Thunb.) Vahl,

木犀科

濕中

坡、陸域


26

棣棠

Kerria japonica (L.) DC.

薔薇科

濕中

坡、陸域


27

Lonicera Japonica

忍冬科

濕中

坡、陸域


28

迎春

Jasminumnudiflorum

木犀科

中生

坡、陸域


29

五葉地錦

Parthenocissusquinquefolia (L.)Planch.

葡萄科

中生

坡、陸域


30

麥冬

Ophiopogonjaponicus

百合科

濕生

水域、邊坡


31

狗牙

Cynodondactylon(Linn.)Pers.

禾本科

中生

邊坡


32

麥草

Loliumperenne L.

禾本科

中生

邊坡

喜溫涼濕潤氣候, 耐寒耐熱性均差, 

濕, 對土壤要求比較嚴格, 喜肥不耐 瘠。略能耐酸。

 

33

 

草地早熟禾

 

Poapratensis L.

 

禾本科

 

 

中生

 

邊坡

喜光耐蔭,喜溫暖濕潤,耐寒能力強, 較差, 在排水良好、質(zhì)地疏松而含 質(zhì)豐富的土壤, 在含石灰質(zhì)的土壤

上生長(cháng)更為旺盛。

34

羊茅

FestucaelataKeng ex E. Alexeev

禾本科

中生

邊坡


35

班葉

MiscanthussinensisAndress 'Zebrinus'

禾本科

中生

邊坡


36

花葉芒

Miscanthussinensis 'Variegatus'

禾本科

中生

邊坡

喜光,耐半陰、耐寒、耐旱、也耐澇,

全日至輕度隱蔽條件下生長(cháng)良好, 適 性強,不擇土壤。

37

細葉芒

Miscanthussinensis cv.

禾本科

中生

邊坡


38

Cortaderiaselloana

禾本科

濕中

水域、邊坡


39

玉帶草

Phalarisarundinacea var. picta

禾本科

濕中

水域、邊坡


40

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L.

豆科

中生

、邊坡


41

狼尾

Pennisetumalopecuroides (L.) Spreng

禾本科

中生

邊坡

宜選擇肥沃、稍濕潤的砂地栽培

42

Iris ensataThunb.

鳶尾科

中生

邊坡


43

燈心

Juncuseffusus

心草科

濕中

水域、邊坡


44

石菖蒲

Acorustatarinowii

天南星科

濕中

水域、邊坡


45

金葉石菖蒲

Acorusgramineus ' Ogan'

天南星科

濕中

水域、邊坡


46

花葉菖蒲

Acorusgramineus

天南星科

濕中

水域、邊坡


47

月蘭

Orychophragmusviolaceus

十字花科

中生

、邊坡


48

三葉

Trifoliumrepens L.

豆科

中生

、邊坡


49

紅蓼

Polygonumorientale Linn.

蓼科

濕生

坡、水域


 


 

 

 

 

DB13/T 52182020

A.1 河道綠化常用的植物物種()

 

序號

文名

拉丁名

科名

類(lèi)型

生活型

種植地帶

50

Polygonumhydropiper

蓼科

濕生

坡、水域


51

荷花

Nelumbo SP.

蓮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52

Phragmitesaustralis (Cav.) Trin. ex Steud

禾本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53

矮蒲葦

Cortaderiaselloana'Pumila

禾本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54

黃菖

Irispseudacorus L.

鳶尾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55

菖蒲

Acoruscalamus L.

天南星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56

Zizanialatifolia (Griseb.) Stapf

禾本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57

千屈

Lythrumsalicaria L.

千屈菜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58

ScirpusvalidusVahl

草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59

花鳶尾

Iriswilsonii C. H. Wright

鳶尾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60

魚(yú)草

Pontederiacordata L.

花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61

久花

MonochoriakorsakowiiRegel&Maack

花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62

香蒲

Typhaminima Funck

香蒲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63

方香蒲

TyphaorientalisPresl

香蒲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64

葉香蒲

Typhaangustifolia

香蒲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65

葉香蒲

Typhalatifolia Linn.

香蒲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66

Alismaplantago-aquatica Linn.

澤瀉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67

Sium suave

傘形

水生植

挺水

邊坡、水域


68

澤苔草

Caldesiaparnassifolia (Bassi ex Linn.) Parl.

澤瀉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69

Sagittariasagittifolia L.

澤瀉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70

ScirpustriqueterL.

草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71

石龍芮

Ranunculus sceleratus L.

毛莨科

水生植

挺水

坡、水域


72

Nymphaea L.

蓮科

水生植


73

TrapellasinensisOliv.

胡麻科

水生植


74

實(shí)

Euryale feroxSalisb. exKonig et Sims

蓮科

水生植


75

蓬草

Nupharpumilum (Hoffm.) DC.

蓮科

水生植


76

荇菜

Nymphoidespeltatum(Gmel.)O.Kuntze

龍膽科

水生植


77

Hydrocharisdubia (Bl.)Backer

鱉科

水生植


78

槐葉萍

Salvinianatans(L.)All.

槐葉蘋(píng)科

水生植


79

菱角

TrapabispinosaRoxb.

菱科

水生植


80

兩棲蓼

Polygonumamphibium L.

蓼科

水生植


81

Potamogetoncrispus L.

子菜科

水生植

沉水


 


 

 

 

 

DB13/T 52182020

A.1 河道綠化常用的植物物種()

 

序號

文名

拉丁名

科名

類(lèi)型

生活型

種植地帶

82

金魚(yú)藻

Ceratophyllumdemersum L.

金魚(yú)藻

水生植

沉水


83

狐尾藻

Myriophyllumverticillatum L.

小二仙草科

水生植

沉水


84

黑藻

Hydrillaverticillata

鱉科

水生植

沉水


85

苦草

Vallisnerianatans (Lour.) Hara

鱉科

水生植

沉水


86

子菜

Potamogetondistinctus A. Benn.

子菜科

水生植

沉水


87

竹葉眼子菜

PotamogetonMalaianusMiq.

子菜科

水生植

沉水


88

光葉眼子菜

Potamogetonlucens L.

子菜科

水生植

沉水


89

齒眼子菜

Potamogetonmaackianus A. Bennett

子菜科

水生植

沉水


90

齒眼子菜

Potamogetonpectinatus L.

子菜科

水生植

沉水


91

線(xiàn)葉眼子菜

Potamogetonpusillus L.

子菜科

水生植

沉水


 

 


       本標準照 GB/T 1.1-2009 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由河北省水利廳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河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 長(cháng)鋒、陳平、季保群、楊鐵樹(shù)、劉修水、喬宇、劉天翼、尚青、劉欣妹、 周園園、馬東雨、高宏芳、李薇、王玥、張婷婷、 左文靜、孫金龍、及曉光、韓超、申雪嬌、韓笑、 張祖鑫。


             河道綠化設計規范

 1  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河道綠化工程的術(shù)語(yǔ)和定義、總則、河道綠化防洪排澇設計標準、水域綠化、灘地 綠化、堤身綠化、防浪林、護堤林、綠化工程監測、綠化工程的養護管理等。

本標準適用于各類(lèi)天然與人工水道的綠化新建、改建、擴建工程, 湖泊洼淀等其它涉水綠化工程 參照使用。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 適用于本文件。

GB 15618  土壤環(huán)境質(zhì)量標準

GB 50286  堤防工程設計規范

GB 50288  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標準

CJ/T 340  綠化種植土壤

SL 4  農田排水工程技術(shù)規范

 

3  術(shù)語(yǔ)和定義

 

術(shù)語(yǔ)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河道綠化 greening of river

道管理范圍內(包含水域、邊坡、灘地、陸域等區域)實(shí)施的綠化工程。 3.2

生物浮島 biological floating island

漂浮或固著(zhù)于水體上,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污染物質(zhì),具有凈化水質(zhì)、創(chuàng )造生物棲息空間、 善景觀(guān)等功能的人工浮島。

3.3

水生植物 aquatic plants

指整個(gè)或分植物體長(cháng)期生活在水環(huán)境中的植物, 可分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等。 

3.4

沉水植物 submerged plant

全株沉沒(méi)于水面之下,扎根于水下土壤之中的水生植物, 如苦草、金魚(yú)藻等。

3.5

水植物(漂浮植物) floating plant

生于淺水中,葉片漂浮在水面的植物,如菱角、睡蓮等。

    3.6

挺水植物 emerged plant

生長(cháng)在淺水區, 莖葉大部分挺伸在水面以上的植物,如蘆葦、香蒲、水蔥等。 

3.7

濕生植物 hygrophyte

根系常在潮濕的土壤中,耐短期或季節性水淹, 但不能忍受較長(cháng)時(shí)間水分不足的陸生植物。 

3.8

中生植物 mesophyte

形態(tài)結構和適應性均介于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之間的植物。不能忍受?chē)乐馗珊祷蜷L(cháng)期水澇, 只能 在水分條件適中的環(huán)境中生長(cháng)。

4  總

 

4.1  河道綠化功能導向

河道綠化應根據河道的能及行洪排澇條件, 確定綠化范圍、布局和綠化類(lèi)型,以提升河道的生 物多樣性、減少徑流水質(zhì)污染和水土流失等生態(tài)環(huán)保功能的需求。

4.2  河道綠化總體布置

河道綠化宜實(shí)現沿河縱向綠化帶的連續性,以發(fā)揮其生物廊道功能;并考慮河道橫向的連續性, 形成從水域到陸域的完整植物群落體系。

4.3  河道綠化應遵循以下原則:

    a)  應根據水文氣象條件、水質(zhì)狀況、地質(zhì)條件、岸灘地形等立地條件,確定河道水體、邊坡和 陸域綠化種類(lèi)(品種)、植物配置方式等;對現有河道岸坡或灘地植物,盡可能保留;

    b)  應考慮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 特別是不同水生植物對水深和光照的要求,兼顧防汛和親水設施需 要,創(chuàng )造多種空間形態(tài)和豐富景觀(guān)層次;  

    c)  充分發(fā)揮河道綠化在水生態(tài)修復和吸收過(guò)濾陸源污染等方面的功能,同時(shí)應保護原有的自然 邊灘濕地, 并注意與其它公共綠地銜接;  

    d)  綠化植物選擇應以保土、固坡、耐濕能力強的鄉土植物為主, 宜提升河道綠化配置方式、提 植物種類(lèi)的多樣性,營(yíng)造有利于水生動(dòng)物、微生物健康生長(cháng)的環(huán)境;

e)  河道行洪通道內,應控制植物種植密度和類(lèi)型,不得妨礙行洪、排澇安全;

f)  對水流急、流量、水位變動(dòng)大,具有通航或引排水功能的河道, 應優(yōu)先滿(mǎn)足過(guò)流、保土、 固坡能; 一般河道綠化應突出凈化和美化功能; 城市河道綠化應注重景觀(guān)和休閑的使用功 能,農村河道綠化應兼顧水土保持;

g)  水深、風(fēng)浪較大且河較寬的河道, 可設置防浪平臺,并宜栽植一定寬度的防浪林;

h)  宜利用鄉土植物,若須引進(jìn)外來(lái)物種,應經(jīng)過(guò)詳細調研及科學(xué)論證,在對該植物生長(cháng)習性充 分了解的基礎上方能采用。

4.4  河道綠化設計應對河床糙率值的改變情況進(jìn)行分析評價(jià), 并在此基礎上復核河道的過(guò)流能力、推 求水面線(xiàn)。必要時(shí)調整種植植物種類(lèi)、種植密度以及綠化區地形塑造等河道治理工程的布置設計。

4.5  河道綠化的防火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a)  耐火性較的植物種植密集區, 不應與重要建筑物直接相鄰, 難以避免的應設置防火隔離設 

     b)  縱橫超過(guò) 1.0km 成片的植物密集種植區, 內部應布置防火隔離帶。

 

5  河道綠化防洪排澇設計標準和綠化區地形塑造

5.1  河道綠化防洪排澇設計標準

5.1.1  河道常水位以下區域、水位變動(dòng)區域的綠化一般不設防洪排澇設計標準。

5.1.2  地形相對較高的河灘地等陸域區,可按河道主槽行洪、排澇水位,或過(guò)流能力確定綠化的防洪 排澇保護標準。對闊的河灘地、洼淀區、蓄滯洪區等一般年份不上水的綠化區, 可結合河道主槽的 過(guò)流能力和灘地排水條件,確定河灘地、洼淀區、蓄滯洪區綠化的排澇標準,參見(jiàn) SL 4。

5.1.3  堤外防護林帶、洪水位以上高地區域的綠化區,排澇標準可按 2~5 年一遇農田排澇標準設計, 耐淹水深和耐淹歷時(shí)參數可按當地或鄰近類(lèi)似地區排水試驗資料,或調查資料分析確定, 具體計算 參照 SL 4、GB 50288 等。

5.2  綠化區地形塑造

5.2.1  河道綠化工程應保留河道的自然形態(tài)、宜保留或恢復濕地、沙洲、河灣、急流、淺灘、深潭, 不得任意截取直, 不得任意改變河道岸線(xiàn), 不得填堵、縮窄河道。對于未有堤防的河道, 宜維持河 道原有的自然岸線(xiàn), 保證河勢穩定和岸灘穩定。

5.2.2  應結合綠化區溝道水系、河勢、流態(tài)及其地形條件,塑造場(chǎng)地的標高、坡度與坡向。最小限度 地改變自然下墊面和挖填方,盡量做到場(chǎng)地內部土方平衡,禁止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挖填方設計。

5.2.3  栽植土應進(jìn)行取樣試驗, 具體的土壤理化性質(zhì)、土壤檢測要求等可參照 CJ/T 340 進(jìn)行。當不 符合設計要求時(shí),應采取土壤改良和置換客土等措施, 治理后的土壤應達到 GB 15618 中規定的土壤污 染風(fēng)險篩選值和管制值標準;對于無(wú)法治理的有污染的土壤, 應采取換土措施;客土不應含有對生物 有害的污染物。

5.2.4  綠化區地形坡度宜控制在 5%~20%。應結合土質(zhì)及植被情況,在坡度大于土壤自然安息角的區 域設置生態(tài)擋土墻等防護措施, 防止滑坡及水土流失。

5.2.5  微地形整理,應考慮增加雨洪蓄滯和滲透等功能, 形成良好的空間格局。


6  水域綠化


6.1  一般規定

6.1.1  水域綠化是指在河道水位變動(dòng)區以下常年有水的區域, 可利用挺水、沉水、浮水等水生植物為 主,采用人工浮島等輔助手段開(kāi)展河道綠化時(shí)不得影響行洪。

6.1.2  水域綠化應根據水質(zhì)、河床土壤養分、水文氣象、光照等條件選擇植物種類(lèi);對水流急、流量 大、有通航或引排水要求的河道應根據河道斷面、水域寬度、水位變化、灘面狀況等條件, 布置沉水、 浮水植物種植床、槽或生物浮島等, 避免植物體自由擴散。

6.1.3  綠化植物應選擇能夠抵抗冬季低溫凍害等抗逆能力強和抗病蟲(chóng)害能力強的水生植物種類(lèi),并考 其在水域綠化中所起的作用進(jìn)行選擇。

a)  對以處置污染物為主的, 應選擇根系比較發(fā)達,污水耐受能力強和凈化效果好的水生植物種 類(lèi);

b)  對以營(yíng)造河道景觀(guān)為主的,應選擇顏色豐富(包括葉、莖和果實(shí)的顏色)、植物形狀以及 高與周?chē)h(huán)境相協(xié)調的水生植物種類(lèi);

c)  對以營(yíng)造野生生物棲息地為主的,應選擇可提供隱蔽場(chǎng)所和食物供給的水生植物種類(lèi), 種植 動(dòng)物喜食的植物,如鳥(niǎo)嗜植物和蜜源植物等, 以及適宜繁殖筑巢的鄉土植物,形成近自然的 復層植被群落。

6.1.4  水域岸線(xiàn)應盡量曲折豐富,增大水陸交界面,并可適當營(yíng)造不規則形狀的小島,開(kāi)辟一些內向 型、隱蔽性較強的裸地灘涂和淺水水塘, 為鳥(niǎo)類(lèi)及小型魚(yú)類(lèi)、甲殼類(lèi)動(dòng)物提供理想棲息環(huán)境。

6.2  水域綠化設計

6.2.1  水域綠化應在整體綠化分區的基礎上分帶種植,依水深梯度或水分梯度種植沉水植物、浮水植 物、挺水物和濕生植物,常用的植物物種見(jiàn)附錄 A。

a)  分帶種植時(shí),宜混合種植多種水生植物;

b)  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植被覆蓋度宜控制在水面面積的 10%~25%;挺水植物和濕生植物植被覆 蓋度宜控制在水面面積的 40%以?xún)龋?/span>

c)  挺水植物和濕生植物宜按照隨機方式成叢種植,不宜按行間距均勻種植,沉水植物、浮水植 物可按照隨機方式撒播種植。

6.2.2  水域植物栽植應符合下列規定:

a)  栽植槽的材料、規格、防滲應符合設計要求;

b)  栽植時(shí)水深應符合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和生物學(xué)特性。

6.2.3  栽植土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

a)  綠化種植前應對土壤及水體的理化性質(zhì)進(jìn)行檢測, 栽植植物應適宜在其土壤及水體環(huán)境中生 長(cháng);

b)  栽植土有效土層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c)  栽植土禁止施肥,應根據土壤肥力、水體水質(zhì)營(yíng)養含量等確定植物種植密度和數量。

 

7  灘地綠化

 

7.1  一般規定

7.1.1  灘地綠化包括河灘地及其水位變化區(含水邊駁岸)??衫脝?、灌、草等植物開(kāi)展綠化。

7.1.2  綠化區宜維持河道原有的自然岸線(xiàn), 保證河勢穩定和岸灘穩定。

7.1.3  一般駁岸宜采用自然式緩坡設計;在水深較深且水面較小的情況下,可采用階梯式種植法和柳 條樁、杉木樁固定法加固岸線(xiàn);在受水流沖刷破壞的河岸, 可采用生態(tài)石籠、生態(tài)擋墻、生態(tài)邊坡 等措施適當加固,并加生物棲息場(chǎng)所; 若設置親水駁岸、木質(zhì)平臺及棧道應與綠化設計相協(xié)調。

7.1.4  灘地綠化應根據灘地土壤養分、水文氣象、光照等條件選擇植物種類(lèi);水位變動(dòng)區可栽植耐水 濕的草本及灌木,形成水陸交界帶的動(dòng)物棲息環(huán)境。

7.1.5  綠化植物應選擇能夠抵抗冬季低溫凍害等抗逆能力強和抗病蟲(chóng)害能力強的水生植物種類(lèi)。并考 慮其在灘地綠化中所起保土、固坡、耐濕以及吸收過(guò)濾陸源污染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7.2  灘地綠化設計

7.2.1  灘地綠化宜按照水陸交界區域的植被分層、自然演替、景觀(guān)觀(guān)賞等綠化功能作用,采用分帶種 植方式,物種間應生態(tài)位互補, 常用的植物物種見(jiàn)附錄 A。

a)  灘地寬度 B≤50m,宜種植草本植物, 可零星狀點(diǎn)植灌木;

b)  灘地寬度 50m<B≤150m,宜種植草本植物,可沿河流方向條帶式種植喬灌植物, 喬灌植物帶 幅寬度不大于灘地總寬的 20%,喬灌木樹(shù)冠應高于設計行洪水位線(xiàn);

c)  灘地寬度 B>150m,喬、灌、草可分區栽植, 采用順河流方向布置,以利于行洪和植物的通 風(fēng)透光,草本植物的帶幅寬度不小于總寬度的 60%,且喬灌木樹(shù)冠應高于設計行洪水位線(xiàn)。

7.2.2  灘地植物栽植應符合下列規定:

a)  灘地綠化區土壤防滲應符合設計要求;

b)  栽植植的生態(tài)習性和生物學(xué)特性應適應水位干濕動(dòng)態(tài)變化, 且根系發(fā)育、生命力強, 適應 當地土壤、氣候條件。

7.2.3  栽植土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

a)  綠化種植或播種前應對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進(jìn)行檢測, 嚴禁使用含有害成分的土壤;

b)  栽土層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草本植物種植土厚度不宜小于 15cm,灌木植物種植土厚度不 小于 40cm,喬木植物種植土厚度不宜小于 80cm;

c)  栽植土所含石礫中粒徑大于 3cm 的不得超過(guò) 10%,雜草等雜物不應超過(guò) 10%;

d)  栽植土一般施肥, 應根據土壤肥力、水體水質(zhì)營(yíng)養含量等確定種植密度和數量; 確需施肥 的宜采用緩釋性肥料,且嚴格控制施肥數量和受用時(shí)段,確保土肥不流失,不影響水質(zhì)安。

 8  堤身綠化

8.1  一般規定

8.1.1  堤身綠化包括堤頂、堤身迎水坡及背水坡區域,應以草本植物為主進(jìn)行綠化。

8.1.2  堤身綠化植物的根系不得影響堤身有效斷面尺寸, 確保堤身的抗滑穩定性、滲透穩定性滿(mǎn)足 GB 50286 的要求。

8.1.3  堤身迎水坡及背水坡區域綠化應以固坡能力強的草皮植物、鄉土草本植物為主,利用其植被根 系與土壤之間的附著(zhù)力以及根系之間的相互纏繞來(lái)達到固土護坡的作用。

8.1.4  白蟻危害地區的堤防、沙性土壤的堤防不宜種植木本植物。

8.2  堤身綠化設計

8.2.1  堤身區域應充分利用堤身處地形落差相對大的特點(diǎn)進(jìn)行梯度綠化,以達到植被分層的景觀(guān)觀(guān)賞 效果。

8.2.2  綠化植物應選擇能夠抵抗冬季低溫凍害等抗逆能力強和抗病蟲(chóng)害能力強的草本植物種類(lèi),植物 的根系能夠在保土、固坡等方面發(fā)揮較好作用,且物種間應生態(tài)位互補,常用的植物物種見(jiàn)附錄 A。

8.2.3  堤身植物栽植應符合下列規定:

a)  除堤身草皮防護外, 堤身植物栽植應在堤身有效斷面外進(jìn)行, 且堤身不得種植喬木;

b)  迎坡栽植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和生物學(xué)特性應適應水位干濕動(dòng)態(tài)變化;行洪流速超過(guò) 3m/s 的土 堤迎水坡面,不宜種植草皮護披;

c)  背水坡應選用適合當地土壤、氣候條件, 耐干旱、鹽堿、潮濕,根系發(fā)育、生命力強的栽植 物為宜;

d)  直立防洪墻,可選擇合適的攀緣植物或藤本植物進(jìn)行墻面垂直綠化。

8.2.4  栽植土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

a)  綠化種植或播種前應對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進(jìn)行檢測, 嚴禁使用含有害成分的土壤;

b)  堤身有效斷面外栽植土層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栽植土層的壓實(shí)度可按植物生長(cháng)要求鋪設;

c)  栽植土一不施肥,應根據土壤肥力等確定種植密度和數量;確需施肥的宜采用緩釋性肥料, 且嚴格控制施肥方式、施肥數量和受用時(shí)段, 確保土肥不流失,不影響水質(zhì)安全。

 

9  防浪林

 

9.1  一般規定

9.1.1  防浪林是種植于河道行洪主槽岸線(xiàn)與堤防之間的河灘地(又稱(chēng)臨水側護堤地) 上, 一般用于水 深、風(fēng)浪較大且河灘較寬的河道。

9.1.2  防浪林樹(shù)種以柳樹(shù)、楊樹(shù)為主,由近水岸到防洪堤分層次種植耐水濕樹(shù)種,近水岸常種植耐水 灌木。

9.1.3  防浪灌木林配置在正常水位線(xiàn)或略低地段;在正常水位與高水位之間,采取喬灌木混交型。高 水位上, 立地條件變得干燥, 應采用比較耐干旱的樹(shù)種,可在林緣配置若干行灌木, 形成緊密結構。

9.1.4  防浪林帶的種植密度、排數、株行距等應根據消浪防沖要求和不影響行洪安全的原則確定。

9.1.5  防浪林寬度應根據風(fēng)速、吹程、波浪爬高以及河道斷面等要素分析確定,種植寬度可通過(guò)水工 模型試驗確定, 無(wú)試驗資料的情況下可結合當地工程經(jīng)驗確定。

9.2  防浪林綠化設計

9.2.1  防浪林帶宜采用喬木、灌木、草本植物混交種植, 形成立體緊密型生物防浪結構。

9.2.2  防浪林苗木應選用耐淹、材質(zhì)柔軟、樹(shù)冠發(fā)育、生長(cháng)速度快的楊柳科或其他適用于當地生長(cháng)的 樹(shù)為宜, 常用的植物物種見(jiàn)附錄 A。

9.2.3  防浪林帶的寬度應根據設計洪水最大流量、岸邊或灘地單寬流量及防浪林阻水系數確定。防浪 林的消浪作用與防浪林排列方式、行株距、樹(shù)干半徑、樹(shù)冠半徑等因素有關(guān),在無(wú)試驗的條件下可優(yōu) 先選擇等邊三角形排列方式種植;防浪林的樹(shù)干半徑、樹(shù)冠半徑、寬度越大或行株距越小時(shí),消浪作 用越強。

9.2.4  防浪林栽植應符合下列規定:

a)  根據土壤、水深等立地條件選擇耐淹樹(shù)種,以喬、灌、草混交為好。當水深達 1.5m~2.0時(shí),以喬木防浪消能為主;水深在 1.5m 以下靠喬木樹(shù)干和灌木起防浪作用;

b)  護岸防林可適當密植, 灌木株行距多采用 1m×1.5m 或 2m×1.5m;喬木株行距采用 2m×3m  3m×3m;

    c)  林冠位置與汛期中高水位(或汛期警戒水位)相吻合,以獲取較好的防浪效果。

d)  防浪林修枝后應形成“矮干、多枝、大樹(shù)冠”效果,增強防浪消能作用。一般在離地面 1.5m 左右開(kāi)始選留較多的橫分枝,不讓樹(shù)干向高伸展,控制大部分樹(shù)冠層分布在中高水位之間, 整個(gè)樹(shù)高以不超過(guò)堤頂 1m~2m 為宜。

9.2.5  栽植土可參照標準 5.2.3、7.2.3、8.2.4 條執行。

 

10  護堤林

 

10.1  一般規定

10.1.1  護堤林是種植于河道防洪堤背水坡坡腳線(xiàn)以外和管理范圍以?xún)鹊年懹騾^間, 通常采用濕中生 或中生植物,常與城市綠化等建設相接, 可根據城區土地利用情況,適當調整護堤林地寬度。

10.1.2  護堤林帶綠化, 應貫徹生態(tài)優(yōu)先的理念, 合理規劃設計, 與地方文化、周邊環(huán)境和景觀(guān)相結 ,體現地域特色。

10.1.3  護堤林帶宜選擇適宜于當地土壤、氣候條件, 材質(zhì)好、生長(cháng)快、經(jīng)濟效益高的樹(shù)種。

10.2  護堤林綠化設計

10.2.1  植物種類(lèi)選擇和配置應反映河道特色,以自然式的群落為主, 兼有防護和經(jīng)濟功能;對景觀(guān) 要求較高的河道,應增加植物群落的通透性。常用的植物物種見(jiàn)附錄 A。

10.2.2  護堤林栽植應符合下列規定

a)  護堤林帶距離堤防外坡腳的距離不宜小于 5.0m,以免植物根系影響堤防;

b)  護堤林帶的植株密度,應根據護堤地范圍內的土壤、氣候條件,防風(fēng)治沙、涵養水土等環(huán)境 , 以及植物的生物學(xué)特性、生態(tài)習性等確定;

c 護堤林可優(yōu)先選栽樹(shù)干挺直的防汛用材, 護堤林寬度較大時(shí), 宜每 50m~100m 預留 5m~10m 寬與堤防垂直的防汛取土通道;

d)  宜保留和利用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植被,特別是古樹(shù)名木和體形較好的孤植樹(shù)。

10.2.3  栽植土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

a)  綠化種植或播種前應對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進(jìn)行檢測, 嚴禁使用含有害成分的土壤;

b)  栽植土層的壓實(shí)度可按植物生長(cháng)要求鋪設;

c)  栽植土肥力應根據土壤肥力、植物生長(cháng)期需要等合理確定施肥方式、施肥數量和受用時(shí)段, 止土肥流失, 不得影響河道水質(zhì)的安全。

 

11  綠化工程的監測

 

11.1  一般規定

11.1.1  應配備與河道綠化植物相適應的監測儀器設備、建立控制及運行管理系統, 有條件時(shí)可考慮 實(shí)現長(cháng)期監測植物生長(cháng)狀態(tài)和環(huán)境因子。

11.1.2  監測包括巡視檢查和自動(dòng)監測, 有條件時(shí)可建立智慧監測系統。

11.1.3  智慧監測應滿(mǎn)足實(shí)用、可靠、先進(jìn)、經(jīng)濟的原則, 滿(mǎn)足綠化工程現代化管理的需求。

11.2  河道綠化監測設計

11.2.1  綠化監測項目應滿(mǎn)足河道綠化工程的管理需要,一般可設置植被株密度、植物長(cháng)勢、病蟲(chóng)害、 土壤溫濕度、土壤鹽分、空氣溫濕度、降雨量,以及河道流量、水位、流速、水溫等。有條件時(shí)還可 設置光照、蒸騰蒸發(fā)、莖粗變化以及其它植物生長(cháng)狀態(tài)等項目。

11.2.2  巡視檢查分為日常、年度和特別巡視檢查三類(lèi),應根據工程的具體特點(diǎn),制定具體巡視的時(shí) 、部位、內容和方法。

11.2.3  規模較大或有自動(dòng)化管理需求的綠化工程宜采用智慧監測,監測系統可采用分層分布式系統, 由監測儀器、數據采集裝置、通信裝置、自動(dòng)監測計算機及附屬設備、數據采集軟件、信號及控制線(xiàn) 路、通信及電源線(xiàn)路等組成。

 

12  綠化工程的養護管理

 

12.1  一般規定

12.1.1  河道綠化養護宜按照綠化養護管理分級要求制訂和實(shí)施養護計劃, 建立管理制度, 明確養護 任。

12.1.2  河道綠化養護管理內容包括整形修剪、灌溉與排水、有害生物防治、改植補植、綠地防護、 林草收割與打撈、松土與除草等。

12.1.3  河道綠化養護應參照相關(guān)植物養護質(zhì)量標準執行。

12.2  綠化工程的養護管理設計

12.2.1  綠化工程宜以綠化面積 10km或河道長(cháng)度 50km 為一個(gè)養護管理單元,每個(gè)單元應設置一處養 護管理站(所) 。

12.2.2  每個(gè)養護管理單元應根據河道區域的氣候特點(diǎn)、地形、土質(zhì)、植物配植和技術(shù)能力配置相應 的人員、工器具、管理及倉儲房屋等設施。其配備數量及要求參見(jiàn)有關(guān)標準執行。

12.2.3  有條件的地方或綠化管理養護要求較高的區域還應設置生化實(shí)驗室。

12.2.4  養護管理站(所)宜結合河道維養驛站、防汛站(屋)、河湖長(cháng)管理等需求聯(lián)合配置, 以便 發(fā)揮人員、設備設施的最大效益。

 

  錄  A

(資料性附錄)

河道綠化常用的植物物種

 

A.1 河道綠化常用的植物物種

 

序號

文名

拉丁名

科名

類(lèi)型

生活型

種植地帶

1

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 Hu etCheng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2

垂柳

Salixbabylonica

楊柳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3

SalixmatsudanaKoidz.

楊柳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4

竹柳

salix sp.

楊柳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5

三角

AcerbuergerianumMiq.

樹(shù)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6

楓楊

Pterocaryastenoptera C. DC

胡桃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7

樹(shù)

Populus L.

楊柳科

落葉喬

中生


8

樹(shù)

Morus alba Linn. Sp.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9

Fraxinuschinensis

木犀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10

絨毛白

FraxinusvelutinaTorr

木犀科

落葉喬

中生

坡、陸域


11

金枝槐

Sophora japonica 'Golden Stem'

豆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12

中華金葉榆

Ulmuspumila'Jinye'

榆科

落葉喬

中生


13

北方欒樹(shù)

Koelreuteriaintegrifoliola

無(wú)患子

落葉喬

中生


14

女貞

Ligustrumlucidum

木犀科

灌木或喬木

濕中

坡、陸域


15

檉柳

TamarixchinensisLour.

檉柳科

灌木或小喬木

濕中

邊坡、陸域、水域


16

Salix viminalis var. viminalis

楊柳科

灌木或小喬木

濕中

坡、陸域


17

紫薇

Lagerstroemia indica L.

千屈菜科

灌木或小喬木

中生

坡、陸域


18

葉李

PrunuscerasiferaEhrhar f.

薔薇科

落葉喬

濕中

坡、陸域


19

穗槐

Amorphafruticosa Linn.

豆科

落葉灌

濕中

坡、陸域


20

紫荊

CercischinensisBunge

豆科

落葉灌

中生

坡、陸域


21

Hippophaerhamnoides Linn.

頹子科

落葉灌

濕中

坡、陸域


22

杞柳

Salix integra

楊柳科

濕生

邊坡


23

Salix cheilophila

楊柳科

濕中

坡、陸域


24

木槿

Hibiscus syriacus Linn.

錦葵科

濕中

坡、陸域


 


 

 

 

 

DB13/T 52182020

A.1 河道綠化常用的植物物種()

 

序號

文名

拉丁名

科名

類(lèi)型

生活型

種植地帶

25

連翹

Forsythia suspensa (Thunb.) Vahl,

木犀科

濕中

坡、陸域


26

棣棠

Kerria japonica (L.) DC.

薔薇科

濕中

坡、陸域


27

Lonicera Japonica

忍冬科

濕中

坡、陸域


28

迎春

Jasminumnudiflorum

木犀科

中生

坡、陸域


29

五葉地錦

Parthenocissusquinquefolia (L.)Planch.

葡萄科

中生

坡、陸域


30

麥冬

Ophiopogonjaponicus

百合科

濕生

水域、邊坡


31

狗牙

Cynodondactylon(Linn.)Pers.

禾本科

中生

邊坡


32

麥草

Loliumperenne L.

禾本科

中生